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

不要期望細價樓有優質租客

很多人曾經問我點解唔投資細價樓,他們認為細價樓是民生必需品,好似糧油白米一樣,就算經濟拮据都要住,要食。而過往幾年,細價樓的升幅跑贏豪宅與中型住宅,唔投資細價樓是否失策。他們的說話不無道理,亦有資深投資者以投資細價格樓為主。但我們不投資,除了要承諾投資不影響民生的承諾下,我們亦有自己打算。
 
如果不是辣招將所有物業投資者推向細價樓市場,細價樓樓價就不會飆升得如此厲害,又點解咁多物業投資者唔願意投資細價市場,最主要原因就是細價樓的租戶質素差,收租時候往往要三催四請,如果遇上租霸,不但損失租金收入,物業被破壞,甚至惹上官非。就算沒有遇上租霸,但不要祈望有優質租客,所以,一般物業投資者很少參與。
 
細價樓的業主要有一個鐵石心腸,由於租客質素未如理想,欠租的事經常都會發生,倘若租客失業財困,未能交租,做業主的又會不會封樓,將租客一家大小趕出街,這是一個難題,就算是租客自願意交樓,但業主知道租客根本沒有前路,試問又於心何忍,我自問不是鐡石心腸,所以,我堅拒投資在細價樓。有人話買細價樓收租,我只是很奇怪,他們究竟試過買樓收租未,在過去幾年,經濟環境不俗,欠租事件很少,租霸亦很少出現,但經濟環境轉壞,租霸就會增加,那些人並不是想做租霸,但環境使然,迫於無奈要做,而租霸又絕大多數在細價樓出現,那些細價樓業主又如何面對,如果他們是倚賴租金收入來供按揭分期,他便會無端端遇上財務困難,千祈唔好以為物業已有一定升值,可以加按解燃眉之急,現在不但銀行,就算連財務公司都做唔到,所以,做細價樓收租業主要有心理準備,收租有時會非常繁複,並不是可以用一張紙就可以計算出來,如果不是財政寬裕,鐵石心腸,就千祈唔好買細價樓收租。

買樓有風險,賣樓一樣有風險

有網友認為我寫文章,做預測,有每況愈下,每下愈況情況,叫我收筆。其實,每況愈下,每下愈況雖然有貶意,但起碼以前寫得唔錯,預測幾準,否則就唔會被人講每況愈下,不過,歸根究底都是我的爆煲論太誇張,現在樓價未跌,立刻惹來不少抽水聲音,但我的爆煲論說,就算政府出招,樓市仍有力上升多三個月,然後回調,所以,到現時為止,我的預測仍然準確,如果大家唔信,可以買我的新書「細價樓爆煲論之始末因由」睇吓,就知道我所言非虛。

有小業主問我,話收到一個創新高offer,應唔應該賣樓,今次我醒目,無謂以後俾人抽後腳,於是我引用汪敦敬先生名句,不過改為賣有風險,不賣也有風險,點知又唔啱,小業主話,這些阿媽是女人道理,唔使問我,問汪生便可以,他希望我可以具體一些講。大家唔好認為只是賣或者不賣,很容易做出決定,其實絕對不是,否則,莎士庇亞就唔會寫出 To be or Not to be,因為To be 有風險,Not to be 亦有風險。

於是我問小業主夠四十歲未,佢話只得三十一,如果未夠四十歲,可以考慮賣樓,因為以後還有機會再買回,過了四十歲就千祈唔好。我又問他住的物業是否很差,或者是很低層,佢話三十幾樓,有全海景,我說不能賣,除非他所住的單位是非常低層,面對垃圾房,又沒有景觀,這樣就可以趁現在高價賣走,因為只有市況在最癲的時候才可以賣走最差的物業。

最後我問他是否有財政壓力,他支吾以對,我知道事有蹊蹺,於是對他說,如果財政有壓力,每月供款有問題,甚至要向財務公司借錢解困,就應該賣樓,而樓價在這幾年已經升了不少,他所得利潤足夠同類型物業十年租金,不如賣樓,無謂做樓奴,人應該生活得開心一點,無謂為了一個物業而犧牲個人及家庭生活,不過賣樓始終是關乎一個人重大決定,其他人是很難表達意見,除了財務公司,當物業變成銀主盤,他們便會代業主出主意,將物業賣走。

若果有人問我是否應該買樓,答案比較簡單,並不是他是否需要,而是有沒有能力,是否能夠通過壓力測試,並不需要向財務公司借錢買樓,如果答案是正面,買多多都得,倘若有人說不要買樓,他的意見是出於嫉妒,不能作準,所以,我認為,買有風險,不買也有風險並不是最好答案,不過,就非常保險。

買樓是《高槓桿額的長期投資》

本來計劃繼續上周講上車理財,但係想先安插一下:「買樓的本質」,是回應網民鬧「月儲3,000蚊上車」離地。事件就不重複了,筆者也在別處作出評論,但希望指出問題的關鍵所在。

叫人儲錢做首期買樓,並不是離地的,人人生出來都是赤條條,沒有屋企照,又何來有錢呢?到出來社會做事,有收入了,自然就有機會透過儲蓄買樓。可是一個人如果只是儲幾千元又嚷著要買樓,就真的是十分離地,因為就算送首期,供樓都要供萬多元,一個月都儲不到一萬元,又說甚麼買樓呢?疊埋心水同屋企住和試下輪公屋吧!

根本上,樓並不是適合任何人買,否則政府就不用興建公屋,「低下階層也有權置業」,是出自「房屋政客」之口的愚民口號,絕對不是社會的現實。沒有能力買樓的人,社會就向他們提供公屋以作居住之用。

至於收入有足以買樓之人,卻會跌入誤區,筆者就聽過不只一個例子,他們在沙士前後低價上了車,卻又在大約2005年左右賣了樓。你沒有看錯,筆者沒有寫錯,是十年前的2005年,之後他們都再沒有上車,不經不覺,都交了十年租,就當一個月一萬,都已經是120萬了!
大家又會奇怪,為甚麼他們會那樣做?原來2005年時,曾出現一個樓價橫行,而息口漸升的一段市況,他們眼見層樓已經升了100萬,就見獵心起「袋住先」,打算在之後以「沙士價」或以下去買番層樓,好明顯算盤是打錯了,白白不見了幾百萬。

皆因絕大多數人,都不明白買樓的本質,又或者明明就是將樓宇當作「揸幾年,賺百萬」的投資工具,心中盤算著今日賣左第時買返,卻又口口聲聲說樓宇是必需品,政府要幫我買。

實際上,買樓是「高槓桿大額長期投資」,大額就不用說了,香港開埠以來,從來都沒有隨便一個打工仔可以一炮過買樓的情況;所以要借貸就出現高槓桿;而供樓都要十年至三十年,怎樣說都是長期。

而最關鍵的是:投資。如果有一隻投資產品,金額是收入的100倍,大家要用超過一半人工去供,一供就是十年廿年,大家又會抱一個甚麼態度去買呢?當然就應該是跌到籮底橙的時候買,買完就揸到實一實,還要千方百計借平錢去買,買了後不會輕率地賣出。

明白這個道理,對於有志於上車置業者,大有幫助。

(網上圖片)

文章出至
脫苦海

老豆比埋首期都唔肯上車?

近來新盤開售,傳媒會專門發掘年輕買家的置業故事,當中不少年輕買家由父母資助入市,即網上說的「成功靠父幹」。在上車盤動輒四百萬元起跳的今日,不少渴望上車的年輕人會慨嘆為何自己沒有一個富爸爸,但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,即使有一個富爸爸,也未必就有乖乖入市的兒子。
話說筆者認識一位朋友,眼看樓價持續上升,擔心兒子儲蓄首期吃力,主動向兒子提出資助其置業首期。但朋友完全想不到,建議卻被兒子斷然拒絕。如果你認為兒子拒絕父親資助入市的理由是「有骨氣、買樓要自食其力」之類,或者你未明今天多元社會下的年青人。原來兒子認為,現時的樓市是一個有樓階級壓迫無樓階級的不義結構;他不願參與其中作幫兇。
老父向筆者大吐苦水,在他的立場來說,提出資助建議,兒子不領情就算了,還被批評是制度元凶;作為收租多年的投資者,他更完全不明白為何兒子「有瓷器唔做,寧作缸瓦」的心態!
要不要買樓,在很多人眼中是財務問題;但原來在今時今日,也有人會視之為道德問題。朋友兒子的情況可能較為極端,但也不是單一個案,網上便有青年為主的組織表明「拒當樓奴」,在他們眼中,置業不只在財務上不智,某程度上更涉及道德問題。對於已入市,甚至持有單位收租的業主來說,應該對上述觀點不以為然,甚至認為「拒當樓奴」云云,只是酸葡萄心態。由樓市角度考慮,持類似立場的人恐怕少之又少,在本地應該是瀕危物種,對大市不會有任何影響。不過,他們的意見不見得全無道理。
筆者一邊聽朋友吐苦水,一邊想起了法國經濟學家Thomas Piketty的著作「廿一世紀資本論」;資本家追求資本的收益,在自由經濟下似是天經地道,但資本的收益持續高於國民生產值,結果便必然是財富集中在少部份人手上。在香港,有樓(資本的一種)與無樓的生活差天共地,亦可引伸Piketty的觀點---無買樓而去租樓,幾年下來,租金愈來愈高,要付同樣的租值,便要愈搬愈遠,或愈住愈細。有樓者的得就是無樓者的失,劏房日趨嚴重正是上述情況的佐證。
制度如此,朋友的想法大概是「If you can't beat them,  join them」,至於友人的兒子,如果是出於仔細考慮,而決定不從俗,筆者會認為他縱然如老父說他只是缸瓦,但也必定是「藏有寶貝在心內的缸瓦」。畢竟,人生的成就,除了當收租佬,還有其他N種可能性。

樓市崩潰時,可以做什麼?

有不少人說,樓市14年為一週期,今次週期由2003年開始,應該是2017年結束,所以,樓市還有兩年上升期,甚至會是爆升。不過,我問他是否會在現時入市,他立刻表現得猶疑,其實,大家都知道14年為一週期是一個假定數字,沒有人可以肯定,如果肯定,更加不會現時入市。而現在入市的人大多數唔相信樓市14年為一週期,他們甚至認為樓市上升這個週期永遠不會完結,所以,任何說話都聽不入耳,好言變成惡語。到最後,遭受損失當然不能夠怪別人。

大家知道我在澳門長大,識賭錢的人話,贏錢千祈唔好贏埋錢尾,投資都是一樣,賺錢又唔好賺到盡,因為,無人知道幾時會到盡頭,假定賭錢的人贏到85的時候唔收手,雖然有機會贏到100,但沒有人知道100是否盡頭,有人希望再贏多一些,當形勢逆轉,下挫至85的時候,那些希望多贏的人就不忿收手,有可能將所有贏得金錢輸哂,甚至愈輸愈多,直至全部輸清光,甚至要借貴利為止。
投資物業又何嘗不一樣,現在樓價已經去到85,週期又只剩兩年,資深投資者早已偃旗息鼓。但仍有有意買樓的業主認為樓價還有大幅上升空間,死揸不放,當樓價去到100,他們仍然意猶未盡,認為樓價還可以向上,當樓價下跌至85時,當然不忿出售,樓價是有機會跌低過85。
不過,投資物業與賭錢不同,如果負債不高的話,投資物業不會由贏變輸,但損失了機會。千祈唔好睇小那些機會,因為如果做好逢三退一,又能夠把握到樓市低潮時入市的機會,擁有資產價值就會暴增,否則,只是按正常速度增長,不過,這亦不俗,最緊要的是負債比率要處於低水平,要無後顧之憂。
 
每一次我寫關於投資物業的策略時,很多時都會有資深投資者打電話給,我叫我唔好將秘密洩漏,其實,投資就好似捉棋一樣,打開棋盤,大家都睇到,而且是局局新,但若果已經處於上風,就應該保守一點比較好,因為世事難料,若果不測風雲仍然可以有翻身機會。
現在樓市在任何各度睇升勢都已經到了尾聲,有物業的人就算不賣走一些物業,都不應該入市,無謂為了最後的15而遭受重大損失就相當不值,所以,我見到有人仍然入市,買樓收租,我非常佩服他們的勇氣,不過,又不能夠說他們是錯的,因為無人知道樓市幾時到了盡頭,或者以後有人說我膽小,捉到鹿都唔識脫角。

文章出至
湯文亮
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,資深物業投資者,縱橫物業市場三十年以上,現時其集團持有的物業總值約為300至400億元港幣。

「創」時代 傳統股捱打

內地股市上周四暴跌,翌日再玩過山車,上證綜指開市頭半小時再跌4%,下午一度回升,高低波幅達到6%,收市接近持平,微跌0.2%,報4611點。港股上周五亦穩定下來,恒指收市微跌30點,收報27424點,5月份則下跌了708點,跌幅2.5%,是去年9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,「SellinMay」的負面預言,終於應驗。

        我看內地牛市格局未變,股市此前升得太急,搞到阿爺神經緊張,又收水,又查證券行,將上證綜指由5000點關口前硬拉下來。預計大市經過反覆調整,未來行情仍然看好,投資者可以趁大市回吐時吸納,不要以為股災將至,清倉離場。牛市策略,應該是逢低吸納,見高位可將部份減持,但切忌清倉,最多減到半倉就停,然後等回吐吸番這一半沽出的倉位,才可以保持較多持倉,甚至做到跑贏大市。

        漢能死撐證監爆料

        經

常有人同陸羽仁講,「你介紹啲股份或者投資策略,唔介紹啲倍升股,好難發達。」我一般都會展示我的經典微笑,然後回答:「在介紹你買內銀都升咗四成的年代,成倍成倍咁升的股份比比皆是,愈衰愈假,愈升得多,問題係走唔走到啫。有時發達與『仆直』,其實只差一線。」就像買了漢能薄膜發電(566)一樣,過去一年發達,但沒有沽出的話,今時今日就仆直。

        漢能能夠這樣喪炒,其主席李河君想當然有一定的背景。漢能在上月20日股價大插水四成七後停牌,一直未能復牌,在這樣惡劣的情勢下,竟然可以找來新華社做採訪。上周三,他對新華社說,漢能沒有遭到香港監管機構的調查,又聲稱漢能二十年以來未曾欠銀行利息,相信未來也不會有。他指屬下所有工廠都在加班,從來未有這樣好環境。

        不過,李河君的澄清,卻迫使香港證監會罕有地作出回應,說基於公眾利益,正在調整漢能。李河君今次有點「攞嚟衰」,如果他不說「沒有給證監會調查」,證監會其實不會主動對外公佈正在調查漢能。但他偏偏說沒有此事,證監會便要澄清確有其事啦!漢能前景如何,首先要看證監會對其帳目的調查結果。這個故事教訓我們,炒股是有風險的,特別是那些成倍成倍咁升的股份,這個「阿媽係女人」的道理,好多散戶卻不明白。

        DT時代機械人熱

        雖然有人想買股日日升一倍,但亦有些散戶不想炒作,想找一些可以持有十年都不需理會的股份,其實在現今變化咁快的社會,這種要求同樣咁難。最近便有朋友問我是否可以長揸工行(1398)或者建行(939),例如持有十年不理。我對於持有某股票十年的問題,會比較猶豫。主要原因是現今社會科技發展神速,市場可能會因為科技發展,出現很大的變化,如果我們長期揸住某隻股票,不進不出,當中風險其實不小。互聯網業界話由IT轉入DT(大數據)時代,又有「互聯網+」以互聯網進擊傳統產業的趨勢。工業又講工業4.0,機械人當道,人工智能急促發展,未來必定由機械人慢慢取代工人,世界會變得很快。《人民日報》早前訪問權威人士(被認為是最高領導),就提到中國經濟要以創新驅動,中國進入「創時代」。聽到佢咁講,都知道新經濟股好炒,舊經濟股長遠前景不明朗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急變的時代,公司的長遠前景難測,譬如內銀股,去年今日,市道很差,建行股價便只有5元多,我當時建議大家不妨買入,因為5倍幾PE,接近6厘息,屬超筍價,皆因當時外資認定中國銀行體系有崩潰危機,無人願意買內銀。到了今天,中國銀行業崩潰風險大減,建行已經升上7.79元,比當時大漲升了40%以上。或許你會說內地股市進入牛市,中線(一年半載)睇好,等內銀股價回少少再吸納,我覺得還可以,但若講到持貨十年超長線,問我買內銀好唔好,我覺得好難答你。原因是世界變得太快,新事物層出不窮,特別是內地,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,我說不準對內銀的衝擊有多大。

        阿里巴巴活力十足

        過去一年,我參觀過內地很多自貿區,也探訪過不少高新科技企業。近日便到過杭州,拜訪過阿里巴巴的總部。香港人對於阿里巴巴的感覺,仍然停留於它多年前來港上市,後來退市,再走到美國上市,有好處唔益香港人嘅層面,股民仍然對阿里巴巴有點反感。我看事情則傾向往前看,看一間公司、一個城市、一個經濟體的未來是否有前景,才決定投資策略。無得買阿里巴巴,也要睇佢為市場帶來甚麼影響。

        身處阿里巴巴在杭州西溪總部,由於公司車位不夠,一整條幾百米長的路上,停滿了幾百部阿里巴巴員工的小汽車,直覺感受是阿里人相當有錢,這麼多人有錢養車。入到內部,我感覺就像到了一個大學城,多於一個公司總部。那裏有16000人上班,平均年齡低於30歲,在那裏,你會感受到年輕人的幹勁。導覽參觀最精采的一部份是一塊很大的展示屏,展出阿里巴巴各種類型業務概況,紀錄着它各種業務生意額的實時變化,見到顯示屏的數字不停地跳動,你會感受到阿里巴巴生意的流速有多厲害。

        阿里巴巴的網購,每天平均有3000萬張定單,去年的光棍節(11月11日),一天便產生了2.87億張送貨單!雖然有人說電商生意已經飽和,但阿里巴巴的新生意集中在農村,由於農村購物仍然不太方便,農民利用手機,便即時可以在淘寶及天貓買貨,可以預計未來在農村仍有很大空間。

        阿里巴巴另一個未上市的業務是營運「支付寶」和「餘額寶」的螞蟻金融服務。據聞馬雲已經在籌備將螞蟻金服分拆上市,至於將會選擇在那裏上市,現時仍未決定。看螞蟻金服的數據,數字亦很誇張,每天的電網購物平均有三千萬張單,相關的支付服務的流速有多快,便可想而知。對應着這些支付服務,還有網上金融服務、網上投資服務、以及一些很新的網上發展形勢:聚眾投資服務。看着阿里巴巴的業務展示板,我在想,如果阿爺不刻意地勒住螞蟻金服的發展,而任由她與內地銀行作全面競爭,到時螞蟻金服的服務不但針對中小企、甚至是國企、巨企,都有能力搶到生意,可能在一、兩年時間內,便會打擊所有的內地銀行。

        長買內銀不確定性

        現時阿爺正面對一個困境,一方面見到四大國有銀行,有錢但不願借出,怕冒風險,特別不肯貸款予中小企,令到各行各業的融資相當困難,實際付出利息高企,影響經濟發展。另一方面卻深知四大銀行是大笨象,若全面開放競爭的話,他們將鬥不過對手。我在內地也有親身體驗,幾次買樓,都要與內地銀行打交道,雖然服務正在改善,但相對於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,這些銀行就像停留於中古時代。

        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,只有幾個仔在香港借殼上市。港人要投資阿里巴巴並不方便,但買內銀股的,則為數不少。我覺得內銀未來發展,除了看中國經濟狀況之外,還有很大程度上要看阿爺如何調控內地的互聯網金融,會開放多少的空間,讓她們與內銀競爭,當中仍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。不過我估阿爺在短期內是不會「隊冧」內銀的,所以,睇一年的話,趁低吸納內銀股,仍有作為,但講到睇十年,我便不懂回答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華泰少升沽壓不低

        如果真的要買一個十年的投資,我會建議與其買內銀股,不如買恒生H股ETF(2828),因為恒生H股ETF包含了內地不同的產業,成份也經常轉換,不會投資於單一行業。在現今變化這樣大的社會,還是分散投資會比較有利。

        最後講兩句內地證券商華泰證券(6886),佢今日掛牌,據輝立上周五場外交易場資料,華泰暗盤價早段最高報28元,較上市價24.8元高12.9%,收報27.8元,較上市定價高3元或12.1%,成交1070萬股。雖然成交唔太大,但都係一個指標,華泰上市好可能無預期升三成咁多,不少大戶認購新股的策略都係鋪鋪清,因為新股陸續有來,所以華泰上市價若然真係只升12%,可能都要面對較大沽壓。

        陸羽仁

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

賣樓已成不歸路 2015年樓市怪現象

近年樓價不斷升,升幅之大嚇破不少業主的膽,而唱淡樓市的預測一直都有市場,言論更說出了業主心中的鬼,有些膽小業主經此一嚇,加上受不住以百萬元計的賺價利潤引誘,毅然賣樓,但兩三年後的今日,這舉措恐已走上終生再無樓的不歸路。
年初以來,就有不斷睇淡樓市的預測,其中最出位是指第二季會大冧市,但結果剛好相反,早前筆者已說,沙田區第二季有屋苑呎價上升一成,再翻看資料,原來嘉湖山莊於今年首兩季呎價亦累升逾兩成,單從這些買樓動力看,樓價於第三季有力再上升一成。
倘預計準確,今年初賣出單位的業主,九個月的樓價損失已達三成,以一個細價單位計損失已達130萬元,對這些中下階層而言,這損失已是20年的儲蓄。
但最令人驚訝的是,所謂冧市預測,是指樓價下跌一成半,若該預測準確,嘉湖的樓價亦只是回到年初水平。
基於樓價就算下跌一成半後,樓價仍會再回升,故就算預料現時樓價升跌機會各半,現時仍應入市,因日後回升,樓價一定不只再升一成半,至於下跌一成半的跌市只是小調整,毋須大驚小怪。如果樓價跌逾五成又怎辦?這是黑天鵝事件,無人可預先預測,倘出現這情況,只要耐心等待,升市始終會回來。

何熊輝
樓評人

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

居屋公屋破頂之謎

本報記者分析過去兩個月,10宗以破頂價沽出的已補地價公屋及居屋買賣,及同區面積及樓層相若的私樓作比較,兩者樓價有約0.6%至39%的差幅。當中相差最大個案為馬鞍山公屋恒安邨,一個面積489平方呎單位,本月以360萬元沽出,相比同區私樓新港城面積相若單位,恒安邨低出近4成或228萬元。

世紀21奇豐分行經理梁榮貴指,私樓早前已搶高一截,如新港城3房現時至少需600萬元入場,而剛以屋苑造價次高、482萬元成交的馬鞍山錦英苑E座低層1室,實用554平方呎3房,兩者相差近118萬元。

樓價相差大 獲上車客支持

另外,居屋單位面積較私樓細,亦令居屋業主定價上擁有優勢。如藍田私樓滙景花園及居屋康華苑,兩房單位的實用面積分別是537及423平方呎,相差114平方呎或約兩成,居屋康華苑面積細、涉資少,兩者樓價相差可接近200萬元,故後者較易獲上車客支持。

兩者的差距,亦促使居屋的業主有「水位」可以一個較進取價錢放售單位。如藍田康華苑B座低層戶,實用面積423平方呎,兩房間隔,以480萬元放盤,較市價約420萬元,叫價高出約兩成。代理指單位業主欲換樓,現純粹「放住先」測試市場反應。雖然以高價放盤,但仍較滙景花園入場價600萬元平。

公屋居屋樓價 料仍可升5%

除造價差異,位置及配套亦區內買家考量之一。如近期頻錄矚目公屋居屋成交的青衣區,美聯物業梁岳宏指,區內細價私樓如美景花園與居屋青泰苑的3房造價,雖然只相差40萬至50萬元,惟前者位置距離港鐵站遠,故買家寧以500餘萬元買居屋。

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,私樓與居屋及公屋的質素上有一定程度的分別,如居屋的建築材料不及私樓豪華,屋苑亦乏大型會所配套等,兩者樓價平均會有約20%的差距。私樓購買力流入,或令私樓及居屋、公屋之間的樓價,拉近約5%左右。

而專營居屋買賣的世紀21物業董事鄺志輝解釋,公屋居屋呎價逾萬元,主要是因其呎數細,金額細,易入場,加上細價私樓已被搶高,上車客惟有轉投公屋居屋,料該市場仍有5%上升空間,然後橫行。

樓價與談婚論嫁

去年七月本欄一篇題為《買樓才結婚的經濟解釋》,提出有關樓價高企影響婚姻決定的邏輯,今期再為大家進一步提供有關的數據分析。

        根據1996年至2014年間統計處的季度數據(共75個觀察數據),我們利用GARCH迴歸模型就結婚宗數變化的因素進行初步研究,結果發現兩大原因影響結婚宗數的變化,分別是(當其他因素不變):

        (一)生產總值每增長1%,結婚宗數便增加2.1%;

        (二)房屋租金每增長1%,結婚宗數便下降1.8%。

        這兩項因素的影響力在檢定中達到最高的統計顯著性。反而樓價變化、適婚人口數量對結婚宗數的影響,並未達至有效的統計顯著性。

        換言之,當經濟上升初期,房屋租金還可負擔的時候,結婚人數明顯上升,主要因為家庭收入改善,對未來前景比較樂觀等原因,這與2003年起的結婚宗數一直回升現象脗合。然而,當租金隨後急升,即使收入上升也追趕不了租金上升,遑論追趕樓價,組織新家庭的經濟負擔變得沉重,有的無奈推遲結婚,有的甚至分居結婚,嚴重扭曲社會發展,長遠影響人口結構。

        資

料顯示2004年全年結婚宗數只有約三萬五千宗,但2014年的結婚宗數已經回升至約五萬六千宗,十年間升幅達60%。同期的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亦由一萬五千億上升至二萬二千億港元,升幅為46.7%。但房屋租金在過去十年的升幅更加驚人,細單位(甲類)的租金指數由2004年的75.5急升至2014年的171.8,足足升了128%(樓價更升了283%),遠遠拋離經濟增長幅度,壓抑了不少結婚決定。

        統計處也比較香港與日本、中國內地及新加坡各地不同年齡組別的男女未婚情況,結果發現香港適婚男女的未婚比例最高,男女情況同樣嚴重。譬如30-34歲年齡組別,香港未婚男性比例佔50%,女性比例為38.4%,但日本、中國和新加坡同齡男性比例只有46%、12.6%和37.1%,女性的更只有33.9%、5.4%和25.1%。

        十幾年前的結婚宗數下跌,已經造成近年本地市民生育率急遽下降,政府更預計人口金字塔快將出現倒三角現象。

        從這結果看來,在香港實行租住權保障和確保可負擔房屋,不但有助安居樂業,更可紓緩人口老化和超低出生率等問題,一舉多得。

        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

        姚松炎博士

長渣短抄

內地A股牛氣沖天,在昨天香港放假無市之時,內地上證綜指大漲3.4%,連續突破4700點及4800點兩個整數關口,再創7年新高,上證綜指收報4813點,深成指漲幅較小,升1.9%,之前熱炒的內地創業板指更跌1.4%,顯示資金轉炒大股。兩市成交超過兩萬億,近300隻股漲停板。

        內地各類股票中,軍工股及船舶製造板塊暴漲逾7%,領漲兩市,交運設備、港口水運等權重板塊亦大升。內地證券界估計,股市短期仍是震盪上行。

        內地喪升打佢唔停

        內地股市的瘋狂走勢再次引起中國證監會注意。周末中證監便打出治理傘形分倉系統、與查辦12宗異常交易案件兩大殺招,意欲打壓股市瘋牛,但市場似乎未驚,繼續炒上。不過要小心再升得急啲時,阿爺會出辣一點的招數。

        港股有跟唔到內地升市之勢。未計昨日內地的升市,單是上周五上證綜指炒高2.8%。港股雖然跟升,恒指升1.7%,比較可以與內地股市類比的國指升2.1%,與內地的升勢相比,港股升勢明顯打了折扣。

        其

實只睇成交都睇到內地和香港之別。滬深股市在月頭減息之後出現短期調整,馬上再創新高,相當強勢。滬深兩市上周五和本周一單日成交都超過2萬億元人民幣,成交量大得驚人。相對地,港股上周五成交額只有1426億元,反映港股相對落後同勢弱,主要是資金唔炒港股。5月是傳統的「五窮月」,外資不來炒作,可以理解。外資4月炒完第一季業績之後,通常會在這個月唞氣,何況他們向來唔多睇好內地股市咁樣升法,5月會比較手緊。問題係點解內地水唔炒港股?

        港股缺水炒風不勁

        我與內地經紀行的朋友談過,他們說內地股市呢一浸反彈得快,升勢凌厲,資金集中炒內地股,暫時沒有藉口炒港股。上一轉,內地資金湧港大炒港股,主要係炒阿爺放寬內地基金來港買股,很多炒作資金來港炒前頭,炒完之後,「彎水」返內地炒。下一波就要等利好消息刺激,以及內地股市升勢放緩的時候,資金才會借勢來港再炒。內地資金無興趣炒港股,國指上唔到新高,落後於內地股市,即使大市升,但以一大片熱炒「港A股」為例,近期仍然冷冷哋,即使上星期五港股跟升,好多港A股升幅相當有限,遑論要炒上高位。即是比較熱的互聯網業,如金山軟件(3888),上周五逆市下跌1.5%,好像話比大家知,佢哋呢波已炒完。這故事告訴大家,資金市唔係咁易解釋同捉路,冇資金炒作,大市即時腳軟軟。

        華泰熱爆三成即走

        上周五收市以後,傳聞已久的中港基金互認機制終於落實,由7月開始實施,首階段兩地初始額度各為3000億元人民幣,合共6000億元。但這些消息都唔夠A股大升咁大刺激,我估港股短期仍只是跟尾狗,有折扣地跟住內地股市後面炒,不會像前一陣子那些港A股咁喪升。

        內地證券股華泰證券(6886)上星期五截飛,超額認購277倍,凍結資金4878億元,金額係2010年以來最高。申請認購人數達到26萬,遠超上月上市的廣發證券(1776)的9.6萬人,係今年最多人認購的新股。由於認購人數多,華泰證券宣佈H股定價24.8元,為招股價範圍20.68元至24.8元的上限。有咁多人認購,唔定高價就老襯啦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朋友問我,認購到華泰的話,有何策略?策略很簡單,如果是炒作的話,首日上市,如果見到有3成或以上升幅,不妨沽貨走人。新股上市,超額倍數多,不等於股價會持續地好。大市旺一、兩年,新股也會炒多一、兩年,隨着大市回調,到時就會下插,旺市上市的新股定價唔平,好難作長線投資。

        建直轄市只屬炒作

        周末與中環茶友飲茶吹水,其中一個問起,如果不想短炒,有甚麼概念股可以買入睇中長線。當下最熱門的還是互聯網+、一帶一路、或者是馬雲近排掀起的借殼上市風潮等等。我覺得有另一個類別也值得注意,不過買入睇長線,未必咁快會得,就係深圳呢個城市的概念。

        4月初,深圳因為建直轄市呢個概念,炒咗一浸,現時靜番少少,深圳相關股票的股價已略為回落。根據國內制度,深圳是隸屬廣東省一個城市。一直以來,深圳不斷爭取成為省級直轄市,直接受中央管轄。如果成為直轄市,地位就會等同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及重慶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向內地高人了解一下,深圳建直轄市的事不會短期內發生,唔好因此去炒股,深圳真正有價值是其自身的發展,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早前發佈《城市競爭力藍皮書》,指深圳已經成為全國最具競爭力城市,社科院指深圳是全國城市中,單位面積及經濟產出最高、創新能力最強。除經濟發展外,深圳亦能兼顧環保。那個報告指香港經濟競爭力整體強健,不過「守成有餘,創新不足」,香港發展格局沒有根本改變,過份依賴貿易、航運、金融、旅遊、專業服務五大產業,忽略極具潛力的新興行業。

        深圳樓股可作投資

        我頗認同社科院對香港和深圳的分析,我們大多不了解深圳,對它的感覺停留在「賣假貨的羅湖商業城」那種印象,不知它已成內地一個創新科技產業最強的城市,科技公司華為,去年派花紅也派了125億元人民幣。我睇好深圳這個城市的長線發展。

        深圳現時有幾類型公司在香港上市。包括控股公司、公用服務公司(例如公路、燃氣等),以及房地產公司等。較強的大公司有深圳國際(152),小一點規模的有做地產深圳控股(604),值得注意。深控擁有土地儲備超過1000萬平方米,在深圳的黃金地段,則持有60萬平方米物業。另外,深圳政府擁有深控43.1%的股權。不過,近期的升幅就有點得人驚,股價在兩個月內由大約2.4元抽升至上周五收市的4.05元,現價市盈率7.55倍,市帳率0.88倍,息率4厘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朋友報料,深圳樓市轉熱,上周六中國海外(688)在深圳龍華區賣樓,就在港鐵樓盤旁邊,四千多人排隊買六百幾個單位,一日賣光。售價每方米四萬多元,比港鐵早前推出三萬六千元一平米的樓盤還貴,但一樣沽清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多朋友問我內房股買乜好,我話若要炒作搵民企,若睇長少少就找有政府背景的股份,例如廣州的越秀(123)或者深圳的深控這類股份,因為有地方政府在背後支持,出事機會會細好多。另外,深控的市帳率只有0.88倍,股價相對於資產值,有12%折讓。而深控最大風險係股價已經升得很多,短期內或許會回吐,如果股價跌到3.5元或以下,有慢慢吸納的價值。

        深圳競爭力非常強勁,科技產業發展得很快,長線而言,經濟發展前景會很好。如果不想直接在深圳買樓,投資深控這種政府持有的內房股,是另外一個選擇。長線而言,例如10年以後,深圳會是完全不同的境況,當地的物業價值,會比現時高出很多。這隻股份可以分段低吸,目標是長揸。

2015年5月22日 星期五

2015年樓市怪像,上一代購買力已透支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新居屋昨起揀樓,惟其熱烈氣氛更凸顯樓市怪現象,除父母助能力不足的子女趕上車,變相助長樓泡外,準買家追逐細價樓,令中小型單位泡沫吹得更脹,一旦樓市調整恐首當其衝。

父母助子女上車 透支樓市購買力

今期新居屋超額認購逾六十倍,首批中籤「幸運兒」昨起揀樓,氣氛熱鬧。如售價326萬元的「樓王」荃灣尚翠苑一高層單位,在不足半小時內便被買家選取;更有家長動用積蓄買居屋,表示要為年僅13歲的兒子鋪路,有中籤者更形容揀樓心情如中「六合彩」。

對不少市民而言,在樓價持續高企下,抽居屋已成絕無僅有的置業選擇,惟居屋揀樓氣氛熱鬧背後,更凸顯樓市泡沫下的兩個不健康現象。

其一,樓市購買力被不斷透支。不少揀樓的居屋準買家表示,抽居屋主要是為子女置業成家綢繆,甚至不惜動用「老本」,為財力不足的子女繳付首期。且除居屋外,近期一手私樓以至二手市場,由父母資助子女置業的例子並不鮮見。

惟父母以積蓄助子女入市,除是消耗上一代多年累積的積蓄,更將財力本來就未足夠的年輕一代,提前推入債網。此無異不斷透支兩代人的購買力,除延長樓市泡沫期外,亦令樓市泡沫愈吹愈大。

其二,細價樓風險續被推升。新居屋向隅者眾,反映市場上有大批財力一般的準買家,為趕上車而追逐細價樓,甚至不惜將貨就價,愈買愈細、愈買愈差。若抽新居屋未有中籤者,就轉買樓齡更高、配套更遜色的二手居屋、二手公屋,又或實用面積僅約二百呎的蚊型新盤單位。

準買家將貨就價 細價樓泡沫更脹

由於細價樓市場僧多粥少,過去被視為非優質物業的中小型單位,近期升幅卻遠超大單位,如今年來本港中小型單位樓價累升逾6%,高於大單位的約3%,並不斷創造「居屋王」、「公屋王」等新高紀錄,令細價樓市場的泡沫更凸顯。

雖然對不少有意置業、尤其以細價樓為目標的市民而言,對是否要趕上車現仍「十五十六」,特別是在樓市調整預期一再落空,加息警示又再三狼來了,深憂若今天不擠上車,他日就難以上車。惟準買家必須明白,樓市泡沫主要是靠不斷透支購買力硬撑,而中小型單位市場的泡沫更格外突出,一旦樓市因加息或經濟環境變化出現調整,泡沫最大的細價樓勢首當其衝。

置業是不少市民畢生最大投資,本應謹慎行事,量力而為,更何況現時細價樓泡沫顯而易見,入市前更應留意風險與計算清楚承擔能力